2007年4月5日星期四

網友談中國文盲問題

中國教育官員透露,在2000-2005年期間,中國的文盲人數增加了3,000萬。至2005年底,中國文盲總人數達到1.16億人,占世界文盲總數的11.3%,僅次于印度。印度的文盲人數占世界總數的15.01%。

以下是網友對中國文盲人數增多的症結及其影響的對話討論:


台灣屏東,李文琳:

文盲不代表無法接受新觀念新思想,但的確會照成學習障礙。但在一個圖像化愈來愈盛行的世紀,看漫□比讀報更普遍的年代,文盲又怎么樣?

智育教育不代表德育,現代人關于知識集中在IQ學習,而少像19世紀未20世紀初時代,對于品格道德操守的要求,書讀的愈多愈像文化流氓,無益國家社稷。

繁簡體字無關乎學習障礙,但長遠來講,對于自己國家歷史文化的認同會愈來愈差,畢竟有些文物是實體,不是文字古籍,可以翻譯過來,認不得了就是認不得,無法即時馬上翻譯。

大英博物館中有許多中國文物館藏,如果說需要靠外國漢學家或者台灣人來幫你們翻譯,好玩嗎?

紫禁城的對聯上下不過四佰多年,很多字現在的中國人不會靠、不會讀,但台灣的小學生都會讀會靠,試問即使識字不是文盲,又何異于文盲?

對于台灣人來說,繁轉簡大概就是三個月的學習時間,而且猜也可以猜個七七八八,但對于從小學簡體字的人說,要猜繁體字的意思很難。

人在經濟起飛時,只想超英趕美,對于自家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不屑一顧,總認為是老舊廢物,但總有一天錢賺飽了,就會發覺老祖先留下的東西也拆光、毀光了,什么也不留。
現在是個電腦化的時代,沒有人用筆寫字,而電腦及人都一樣,認繁體字的速度遠比簡體字快,因為圖案愈繁復愈容易辨認。

中國政府還來得及更正這個政策的錯誤,因為才五十年,對于長達1600年的中國文字來講,根本不算什么,但再遲個二、三十年就什么也來不及了。

如果什么東西都要把它用國共內戰輸嬴來談,那么台灣今天二岸政策的進退維谷就會同樣呈現在中國的繁簡體中文上,不一定嬴到面子,卻一定輸掉里子。

台灣一路去中國化到底就什么也不留,沒有文化歷史的國家,就不會有價值連城的文化創意產業,不會有出版事業、不會有電影工業、不會有娛樂產業。

當台灣難過馬兆駿這位國語歌曲創造人才英年早逝時,某個程度內也是一種警訊,十多年的去中國化及所謂本土化,結果我們再也 沒有像他這樣的詞曲創作人才出現,台灣國語歌壇一片蕭條,有的就是類如六、七十年代照日文歌翻唱的不倫不類的歌曲,包括歌手都一樣,不是學安室就是濱崎 步,那來像羅大佑、蔡琴、費玉青、李宗盛這一類的人,連阿妹都不可得。

中國人不要淪落到我們這些田地才好。

人在經濟起飛時,只想超英趕美,對于自家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不屑一顧,總認為是老舊廢物,但總有一天錢賺飽了,就會發覺老祖先留下的東西也拆光、毀光了,什么也不留。

這和環境保育是同樣的道理,現在為了几個錢把環境污染,日后千倍價也換不回。

雪楓:

李文琳君,BBC上難得看到如此冷靜的文字,你的很多觀點我都相當認同,也有几點異議愿與君商榷。

第一:關于繁簡之爭,我覺得不能脫離中國的民情來討論這個話題。中國有9億農民,這絕大多數人口的祖祖輩輩都是文盲,要對 他們普及教育,文字的簡化其實是必然的。簡體字用于普及,偏重實用,對于我這樣記筆記速度不快的人尤其重要。而繁體字側重內涵,利于我們認識傳統研習國學 精髓。我相信在大陸有大學文化水平的人,閱讀繁體都不會有問題。現在大陸已有小學講授孔孟之道等國學經典,未來的學校教育一定會更多元化,繁體字也會重新 受到重視。

第二:關于電腦時代,我倒覺得對CPU的日新月異而言,早已不存在什么簡繁識別的速度區別。而對于我們的后代而言,雖然電 腦已成為必備的工具,卻絕不能用電腦打字來一味代替手寫,手寫仍將是我們教育學習最基本的一種方式。不過為了減少對紙張的浪費,未來倒是很有可能出現模仿 人體書寫習慣的電子筆記本。^^

大 陸的文化始終在蟄伏中積蓄力量,互聯網只是開了一扇窗,讓草根可以和教授在同一個舞台上競逐。真正的迸發仍有待于文化體制的改革,只有媒體報道可以擺脫意 識形態的政治束縛,學朮思想可以進行自由激烈的辯論爭鳴,學校教育可以獨立于官僚機制的行政干預,大陸文化才會迎來真正的春天。
第三:台灣的去中國化無疑是在開歷史倒車,不過民進黨的逆天之行不會改變潮流背向。陳水扁的政治操縱只能讓台灣文化出現一個短暫的停滯,血脈相連一脈相承 的文化道統不是几個政客可以切割的。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文化的發展積澱只有伴隨磨難方顯厚重。文化的有趣之處就在于,只要你能堅持一路走來,任何苦 難創傷曲折壓迫最終都會變成財富。所以台灣民眾與其悲觀,不如振作和正視這樣一股逆流。

第四:因為中共在文化學朮上的保守專制,所以大陸的文化近几十年來倍受束縛,缺少大師級的人物駿現,與港台彈丸之地的旺盛 繁榮相比更是凸現尷尬。但我不認為我們的文化根基因此就會有所動搖,今天的資訊與二十年前相比何止發達百倍,几千年的文明都被濃縮成電子資料,可以被全世 界華人共享,國人對于文化的興趣和自由學習的空間只會越來越高。

大陸的文化始終在蟄伏中積蓄力量,互聯網只是開了一扇窗,讓草根可以和教授在同一個舞台上競逐。真正的迸發仍有待于文化體 制的改革,只有媒體報道可以擺脫意識形態的政治束縛,學朮思想可以進行自由激烈的辯論爭鳴,學校教育可以獨立于官僚機制的行政干預,大陸文化才會迎來真正 的春天。

我個人相信,只要中國保持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眾的民主意識也會不斷得到強化,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上的保守落后遲早會被打 破。短則20年多則30年,中國的政治和文化體制就能出現巨大的轉折,從專制逐漸走向民主,人文精神將重新成為社會主流。而對中國大陸的發展而言,最應該 警惕的就是被某些投機者滲入,像前蘇聯一樣四分五裂,這種極端的做法只能使親者痛仇者快,而被外部政治勢力乘機漁利。

btw:中國歷代封建社會的文盲人數都占社會人口的絕大多數,我們的文明還是代代繼承發揚。今天社會的文盲人口不到十分之 一,我們更沒有理由悲觀。文盲的人數,短期內可能因為政策的失誤,政府的短視出現反彈,但就大勢而言,國家經濟上去了,教育的普及文盲的消滅就是必然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