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皮特•哈里斯(Peter Harris)從未想到曾經有過的幾份兼職零售經歷以及他的購物熱情能夠成就自己的事業。如今﹐現年45歲的哈里斯已是亞洲數一數二的高級名牌鞋品及配飾 代理與銷售商──Pedder Group的總裁。在哈里斯的引領下﹐公司已將Christian Louboutin、Prada、Yves Saint Laurent、Marc Jacobs以及Chloe等國際一線品牌帶到了中國及東南亞地區。
上世紀90年代﹐出生於悉尼 的哈里斯為意大利佛羅倫薩的一家諮詢機構從事配飾產品開發的工作。不久他接到了連卡佛(Lane Crawford)的電話﹐這家總部設在香港的公司邀他參與一個复興計劃﹐幫助公司重新打造其傳統業務項目──百貨公司。哈里斯接受了這一邀請﹐於 1993年移居香港﹐上任後負責女鞋及配飾業務。十年後﹐他已不僅是Pedder Group的創始人之一﹐而且還擔任其總裁。Pedder Group是一家獨立經營的公司﹐附屬於Lane Crawford Joyce Group﹐而後者則是一家內股公司﹐專營蓬勃發展的配飾業務。
Pedder Group在大中華(主要指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以及新加坡)和東南亞地區的45個銷售網點開展高端配飾及鞋類零售業務﹐它的銷售渠道包括連卡佛百貨公司 以及自己的專營店On Pedder及Pedder Red。該公司已在香港、上海、台北、新加坡和雅加達開設了面向高端消費者的On Pedder專營店﹐今年它們還將落戶北京和曼谷。
不過﹐在Pedder Group連連開店之際﹐連卡佛卻關閉了在中國的三家百貨公司。連卡佛表示﹐關閉的這些商場有的面積太小﹐容不下全部商品﹐有的則是在公司2003年進行改革前開設的特許經營店。但是公司的一位發言人表示﹐連卡佛仍全心致力於大中華地區的擴張計劃。
如 今的Pedder Group年收入已達1.2億美元左右﹐而且它也成為Jimmy Choo、Anya Hindmarch、Giuseppe Zanotti以及Stuart Weitzman等國際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一座橋梁。Pedder近日已確認﹐今年晚些時候將在北京和上海開設獨立式旗艦店經營這些國際鞋品和配飾。
日前﹐哈里斯在香港接受了《華爾街日報》(以下簡稱WSJ)記者的電話採訪。
WSJ﹕你的第一份工作是什麼﹖你從中學到了什麼﹖
哈里斯﹕我上學的時候做過一些兼職工作﹐這讓我有機會瞭解成人的工作世界是什麼樣的。工作是用來享受的﹐而對我來說﹐我的工作也正是我的興趣所在。
我大學時的專業是英國文學﹐畢業後在澳大利亞教了一年書。雖然我對消費和購物充滿熱情﹐但從沒想過它也能成為一種職業。80年代中期我搬到倫敦﹐開始為一家高級鞋店工作﹐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開始對銷售規劃以及采買有了更深入的接觸。
WSJ﹕這段時間誰對你的影響比較大﹖
哈里斯﹕ 在我剛剛踏入零售業時﹐曾經有兩三個人讓我受益匪淺。一位是我在澳大利亞工作過的一家大型百貨連鎖公司的副總裁﹐還有一位是英國一家商店的老板﹐他白手起 家創建了一家成功的連鎖店。他們做生意並不是為了錢﹐而是因為他們對所作的事情充滿了熱情。年輕的時候你往往不覺得他們有多了不起﹐但現在我才意識到與他 們共事的經歷以及他們的所作所為對我來說有多重要﹐他們對我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WSJ﹕你曾在倫敦和米蘭這樣的時尚之都工作﹐那是什麼把你吸引到亞洲這塊新興之地的呢﹖
哈里斯﹕ 我之所以加入連卡佛是因為我對他們有信心。他們在香港已經打拼了150多年﹐從麵包店起家﹐如今已成為一家實力雄厚的公司。但在10幾年前﹐公司開始喪失 在市場上的主導地位。面對這一局面﹐公司所有者決心重塑連卡佛往日風采﹐也就是那個時候他們向我發出邀請。如今連卡佛的复興計劃已見成效﹐它是世界上最美 麗的商場之一。
我想是興趣和緣分把我引向了這份工作﹐從我第一次來中國的時候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從事零售工作以及喜歡購物的習慣讓我有機會瞭解這個國家﹐瞭解這裡的人。
WSJ﹕那你來亞洲後發現這兒的人有什麼消費習慣呢﹖
哈里斯﹕ 這裡的消費者喜歡商家專門針對個人與他們進行接觸和交流。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正嘗試在商場、產品以及消費者之間建立一種聯繫﹐其中讓設計師親臨商場就是一 大重頭戲。消費者通過與設計師的交流後知道我們的產品其實並不是簡單地繼承﹐而是繼承基礎上的創新。去年我們就邀請了美國電視劇《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中的造型師帕特里夏•菲爾玆(Patricia Fields)來到香港和東南亞與消費者見面﹐今年5月份克里斯蒂安•倫博丁(Christian Louboutin)也將親臨香港。此外﹐西班牙年輕設計師佩德羅•加西亞(Pedro Garcia)也在受邀之列。
WSJ﹕為什麼在亞洲這種策略如此重要﹖
哈里斯﹕在香港的旗艦店中﹐有200名消費者大概佔到了總業務量的20%。我們的顧客通常不是遊客﹐他們大多是本地居民﹐定期來這兒購物。建立品牌忠誠度是這裡服務文化的一部分﹐我們盡力與顧客保持緊密的聯繫。為了表達對顧客的謝意﹐我們還邀請他們參加店內的各種活動。
WSJ﹕On Pedder以其櫥窗展示及店面設計而聞名﹐這是出於什麼想法呢﹖
哈里斯﹕環境是購物體驗的一個重要元素。我們的顧客早已習慣了高檔賓館和機場頭等倉休息室那樣的一流環境﹐因此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是要營造一種與之相匹配的購物環境。陳設奢侈品時﹐對週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
在 設計On Pedder香港旗艦店時﹐我們與Tsao & McKown Architects PC的紐約設計師Calvin Tsao進行了合作。裝飾後的空間取名為白色大廳(White Hall)﹐面積近400平方尺。白色大廳臨街而建﹐每三週就會完全改頭換面﹐而且每次都有不同的主題。現在人們在談到我們的旗艦店時往往都免不了說起它 的裝修與設計。整個店面佈置中﹐產品的擺放面積不超過15%到20%。
WSJ﹕你最喜歡的商業類書籍是什麼﹖
哈里斯﹕《戰爭的藝術》(The Art Of War)。書中談到的策略所蘊含的訊息與日常商業生活十分相關﹐就團隊構建與管理來說﹐更是值得借鑒。
WSJ﹕你現在在看什麼書﹖
哈里斯﹕我正在讀《藍海戰略》(Blue Ocean Strategy)。這本書的作者激勵企業擺脫充滿殘酷競爭的紅色海洋﹐去建立一個沒有競爭的市場空間。其實想想在這樣一種“少一些你爭我奪﹐多一些自我發展”的市場環境下工作也挺有意思。
Amy Chozick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