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6日星期五

谁在把控香港

当下,豪族已经成为香港不可或缺的有机体,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他们都在这个城市充当着心脏起搏器的角色—香港人信奉如神的“惟物质论”正是他们影响力飞速窜升的肥沃土壤。因而,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失去豪族,香港也失去了动力!

诞生不过百年,香港的豪门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甚至第五代,甚至在全球财富榜上名列前茅。在“一切为了香港发展”的喊号声不知疲惫的各路豪族,却总是对这样的问题顾左右而言它:“到底是谁在真正掌控香港?”

“政商一体”的现实与传闻
在普通香港人的意识里,似乎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英国的弊政 让他们对政治并不太热衷,另一方面民主意识又在思想里扎根多年。港人常自嘲为“经济动物”,唯一关心的就是核心权利是否被一班人所垄断,成为为自己谋利的 工具,因此,“豪族参政”永远都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和异常敏感的话题。
数年前香港首次评选特首时,邓小平曾说过,人选不一定来自政界,可以是律师、 商人等专业人士,香港市民也普遍认为,应由熟悉香港政府运作的非政界人士担任。由董建华最终出任该职看起来是顺应民意,但其显赫的家族背景也一直被媒体大 肆渲染:其父董浩云是与包玉刚齐名的世界船王,董家所属的中国航运公司实为世界顶级的航运集团。虽然作为船王之子,董辛苦打拼,令家族生意起死回生的本领 可谓他最初当选的民意基础,但数年之后,另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却让他处境尴尬:在9年的时间里,由其弟董建成打理的家族生意“东方海外”成为香港航运业最 受关注的公司之一,业绩和股价一升再升。香港公众因此而很有理由地质疑:让商人担任特区首长,最终得益的也许正是其“家族生意”。
在香港官场上, 这还只是商人从政的实例之一。2000年,当身为包玉刚女婿和德丰集团和九龙仓集团主席的吴光正,正式接受其另一身份——港贸易发展局主席时,整个吴家的 声誉都因此而更上一层楼。据说,全面接管“包船王”家族事业的吴与前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的关系是非比寻常,而董让其接任贸发局主席一职也是用心良苦。明眼人 大都明白,这个职位不仅掌握着香港的庞大资源,且对外俨如半个香港工业部长,不仅远比吴原来想当的行政会议成员要实惠,吴家的势力范围也因此而延展不少。
此 外还有唐家。虽然自出道之日起就宣称绝不会偏帮任何一个行业或者界别,唐家“杰出的第二代”唐英年在担任立法局议员后,还总挥不去“政商二界利益冲突”的 阴影。在港人眼里,唐氏家族“神奇而又庞大”,在民国时就已是数一数二的纺织世家。唐的已故祖父唐君远曾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父亲唐翔千也曾当选第七届全 国政协常委。港人普遍认为,唐的世家子身份为其现任“香港财爷”的身份行了不少方便,凭借他雄厚的身家实力和本身与自由党及其他政党的交情,想不官运亨通 都难。
在上届港府中,这种直接参政的豪门子弟已成为香港政治生态的一大特色,所以一直是港人难以释怀的主因之一。因此有评论说,董在主政期间,一个主要失误就是没有很好地理清政商关系,因此平民出身的特首竞选,更容易获得港人的认同,并被寄予重新梳理政商关系的重任。
但 实际上,以家族财团作为基础的香港政治生态很难说会随着曾的上任而有所改变,事实上从特首竞选的过程来看,家族财团仍然发挥着巨大能量,而且有点“变本加 厉”的味道。在刚刚结束的特首竞选,曾获得了2733万元的竞选捐款,较董2002年角逐连任时所得约900万元,超出2倍多。例如信德何鸿捐款100万 给曾,升幅达9倍,而德丰吴光正和恒基李兆基两大家族也分别增加了4.8倍和2.3倍。在这份捐款名单里,还有嘉华国际的吕志和家族、长和系李嘉诚家族、 金利来曾宪梓家族都有出钱出力。针对财团的“加码助选”,吴光正则主动向记者解释说:“我捐款给曾荫权,是因为他的理念和价值与自己相近......捐款 者若希望捐款后会有回报,那是十分愚蠢的。”
无需质疑,曾确是实打实的平民出身,但在其竞选班子里,作为曾竞选办公室主任、“曾氏的头号抬轿者” ——李氏家族当家掌门李国宝的作用不可小觑。在香港最近百年的历史中,李氏家族实属名门中的旺族,在香港各界都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力——现今的李家,不仅 李国宝本人为东亚银行主席,其弟李国章是第一任特首的竞争者之一,此外还有一个堂兄弟李国能位居特区终审法院首席大法官之位。至于李为何全力挺曾,有香港 分析家认为:李家已知道李国章无缘成为自2007年起的第三任特首,因此有必要向外界显示李家与新任特首的密切关系,从而确立和巩固家族在香港的政治地 位。从此可以看出,豪族参政并没有因为曾的当选而有所收敛,至于以后主政期间,曾能否改变政商一体化的政治生态,仍是一个悬念。

香港文化的家族烙印
从《江山美人》、《上海滩》到《无间道》,从每年一次的港姐选美至 香港霍家对大陆奥运事业的大力扶持,“东方之珠”所散发出的文化锋芒和每一只幕后的豪族之手,集结成一张看不到却实际存在的网。在疏而不漏的网络中,邵逸 夫、林百欣、霍震霆等响当当的名字和身世,同他们所代表的港产文化一样成为东南亚地区大批同行的效仿标准。
“不可能再有人像邵逸夫这样对香港的文 化产生影响。因为香港的文化是在他手中成形的。”一位英国影评人曾精辟地总结说。从默片时代就开始做电影的邵,拥有的不仅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和无线电视 台,而是足以撼动香港的影视王国。虽然市价过亿的邵氏家族如今以物业发展和投资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但这位现年98岁的老先生仍在以其高贵的善心继续延展着 家族势力。2002年在香港设立的邵逸夫奖,分设天文学、数学以及生命科学和医学3个奖项,每项获奖者获100万美元,人称东方诺贝尔奖。此外,全国几乎 每一所有名的大学都有建的逸夫楼、逸夫体育馆也让邵氏家族和香港富豪的声望遍及各处。
长久以来,影视业是香港文化最有力量的代表。其中,香港亚洲 电视台的辐射范围全球可及,地位不容小视,它的幕后灵魂丽新国际公司隶属香港另一豪族—林百欣家族。以制衣生意起家的林于1988年从邱德根家族手上收购 亚洲电视股权,出任亚视主席一职。1998及2003年,他陆续将其手持的亚视股份售予现凤凰卫视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及现任亚视行政总裁陈永棋,林则转 任为亚视永远名誉主席,其子林建康在近几年时间掌管了丽新系大权。虽然在年初,林逝世时最终将家产悉数归于成功投拍《无间道》的二子林建岳掌管,但不管怎 样,总值逾百亿的丽新系将永远是林家的家族王国。
作为一个弹丸之地,香港却拥有一个奥组委正式委员,并和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保持着紧密的联 系,这当中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霍震霆。作为“大陆与香港的体育交流大使”,富豪霍英东的长子霍震霆不仅连任4届香港奥委会主席,还是香港立法会委员, 且和中央政府的关系极为密切。2003年,在港澳台侨同胞捐资共建北京国家游泳中心的认捐数额中,最大的一笔就是其父霍英东的两亿港币。霍现任的职位香港 奥会主席不仅没有任何薪金报酬,其另一个身份—香港立法会委员也只是拿一些相对寡薄的薪俸,但对于香港首屈一指的豪族成员,霍此身份的重要性的确无可比 拟。看着立法会上霍公子一人代表体育、演艺、文化及出版各界侃侃而谈,香港的富豪们都有了底气—到哪儿都有人替我们说话啊!

百年豪门和经济香港
“这是个奇怪的现象”一位知名经济学家公开说,“香港经济实际上是 由一个强大的家族网络所支撑。香港股市中67%的上市公司由家族所控股;74%的上市银行由家族控制;而53%的上市公司高级经理人与控股股东有着亲戚关 系。有不少人因此而认为:“对于香港经济来说,家族控股是一种常态。”
权势横跨港澳台的大富豪何鸿晷出生于香港有名的何东大家族。祖父何东是当时 的香港首富,父亲何世光也是香港的著名富商,担任渣甸洋行的买办,还是立法局议员及华东三院主席。虽然父亲因投资失利导致家产败光,但并不碍于擅长商战的 何鸿晷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成为香港商业大亨。1961年,何与叶汉、叶德利、霍英东等联盟创办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后,正式开创了澳门博彩帝国的神 话。现在,他的赌场每年投注量达1300亿港币,相当于澳门本地生产总值的6倍,而其在香港的信德集团业务也深入航运、地产、酒店及娱乐等多行业,加之近 年来的他还不断在台湾、祖国大陆投资,成为在港澳台举足轻重的商业巨人。
虽说每一代人都有可重复性,但这一代所经历的成长季节却具备了难得的幸 运。在殖民统治时代,英资财团控制着香港的经济命脉,并逐渐形成了几个规模宏大的富豪家族。虽然他们在回归后特权不再,但作为香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 些原属的英资财团仍旧在发挥作用。香港最著名和富有的犹太家族—嘉道理家族便是其中之一。
1926 年创立的嘉道理父子洋行是嘉道理家族企业的前身。作为香港股市第4大财阀,其业务核心一直是1918年购入的中华电力有限公司,并在1997年成功参股深 圳大亚湾核电站。作为一个自然资源极为匮乏的海港城市,香港用电量的25%都来自大亚湾,嘉氏家族对香港经济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同代表英资财团 的嘉道理家相比,荣家在香港属于老牌资本,却因为新生代的才识再度焕发青春。荣智健的爷爷荣德生是中国棉纱大王,父亲荣毅仁是著名的“红色资本家”。荣 36岁赴香港创业,1986年起正式掌管中信泰富。他名下的香港中信除了拥有约10亿港币的地产项目外,还有国泰航空的12.5%股份,香港电讯的20% 股权之外,以及港龙航空的38.3%、香港东区海底隧道的23.5%、澳门电讯的20%、亚洲卫星公司的33%、嘉华银行的74%的股权,另外还有一个约 30万吨的船队。2004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荣智健家族以控股中信泰富集团14.9亿美元的资产而荣登榜首,作为香港新一代的富豪代表,其气势 锐不可当。

垄断的天空
因为上述的种种情形,导致在去年年底,欧洲议会曾在其统计的一份报告书上指名道姓地说,香港富商李嘉诚的家族生意控制了香港股票市场1/3~1/4的市值。他们由此而质疑香港的自由市场经济是否真那么“自由”。
受到批评的李嘉诚属下马上发表声明,认为报告书夸大了李家的影响力,香港政府方面则对报告反应冷淡。与之相对的是: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有67%的香港市民在调查中认为,香港经济被大财团垄断问题严重。其中家族历史虽不到百年,但已拥有亿万资产的李嘉诚王国首当其冲。
据说,早在彭定康时代,精明的李就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好位置。在港府尤其是港府决策机构立法局,9名非官方议员就有6名是李的私人“幕僚”,作为长江集团“特邀”的董事,他们每年可享不菲的酬金。
刚刚下台的前特首董建华,在从政期间也传出过“过于偏袒李嘉诚家族”闲话。
在今日香港,“经济垄断”这词的确有一石掀起千层浪的作用。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当电讯被盈科垄断;生活用品被百佳垄断;或当60%的生活被长实或相关企业垄断时,其集团利益当然就与小市民的生活紧密相关了。
一 家无线运营公司曾控诉说,李竭力阻止竞争对手在他的势力范围(地产)内安装天线、基站等信号收发装置,导致竞争对手根本就无法施展全力同和记黄埔展开真正 的角逐;在零售业上,连零售巨头家乐福也遭到了李家的抵制和封杀,不得不黯然离去,饮恨香江。谁也不好说,香港的未来就属于李氏家族,但正如其它根深叶茂 的百年豪族一样,今天的李家不仅仅是巨商,更是权力遮天的社会名流。
奥国学派德国分支掌门人欧肯认为,不管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权力太大都会 危机经济自由。虽然香港一直被认为是全球经济自由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但欧盟却始终不改对香港的“偏见”,认为香港经济远称不上自由,他们的根据就是:香港 经济掌握在一小撮老牌大亨手中,他们的实力强大到了足以将任何新秀企业扼杀在摇篮中(尽管其中所采用的亦是正当的竞争方式)的程度。而李只是这一小群大亨 中的代表者,对于这些手中握有无限权利的豪门望族来说,未来才是一片“自由”的天地。

没有豪族的香港
豪族对整个香港来说,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有机体,无论是政治、经济,还 是文化,豪族都充当着心脏起搏器的角色。其中,“惟物质论”是豪门影响力飞速窜升的肥沃土壤,从此也可以窥看出香港文化尴尬的一面。即使这样,“豪族治 港”也是港人不得不依附的社会生态,因为缺失了豪门,整个香港便也失去了动力。无法想象没有李嘉诚、霍英东、吴光正、李兆基等家族的香港会出现怎样的乱 局。李嘉诚家族控制了香港约1/4到1/3的股票市场,房地产由10大家族牢牢把持,豪族的衰败将导致香港经济的萧条,政局的乱象和文化的真空。在近代 100多年的时间里,豪族已经成为香港的骨血,在可以预期的未来,香港依然是豪族逐鹿的舞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