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非


香港的阿婆
我住家的樓下是個小小的商場,像香港大部份商場一樣,裡面有一些小店鋪:書店、玩具店、服裝店、首飾店、日用品店、租影碟店、髮型屋……實在很方便。
像大多數香港白領女子,下了班我也喜歡逛逛商店,不管要不要買東西。
逛商場既能使自己繃緊的神經放鬆下來,又可以當成做運動--何樂而不為?
香港有位出名的小說家叫劉以鬯,王家衛得獎電影《花樣年華》以他的作品為藍本,梁朝偉演的男主角也有他的影子。
劉以鬯先生1918年出生,今年89高齡,紅顏鶴發,腰桿筆挺,健步如飛。我請教過他的"養生之道"?他說:"很簡單。就是多走路。" 話題扯遠了,說回商場內的阿婆。
這阿婆我看有七十好幾了,可是打扮很時髦:化妝,還搽藍眼蓋。個子很小,卻穿高跟鞋。她開了一家時裝店,賣女裝和手袋。店鋪很小,貨物寥寥無幾,但件件是名牌。店鋪開了好幾年了,阿婆很自豪,說:"我有一批熟客,時時來幫襯(捧場)。"
像這樣自力更生,自己養活自己的阿婆,香港隨處可見。街邊有個賣毛巾的阿婆,又老又瘦,頭歪到一邊去,脖子直都直不起來,我看是嚴重骨質疏鬆,她攤了一些便宜的毛巾,街邊擺地攤。
還有賣花賣盆栽,賣水果賣菜的……
好像別處見不到這麼多自食其力,到老仍舊辛勤在掙錢的婆婆?
聽說有的老婆婆,銀行裡還有大筆存款。她們仍然幹活,很大一部份是認定自己還能做生意,還沒老到成"蛀米大蟲"。幹活、做生意使她們覺得自己有用、有能力,甚至有活力,可以忘卻自己已經"日薄西山""垂垂老矣"。
香港的特殊教育
前幾天,和一批家長去參觀香港的一個專門服務弱能和弱智者的"聖雅各布布福群會"。
設在灣仔舊區小街上的康復中心,整棟大廈都是這個機構。分門別類:有的給弱智者工作的(很簡單的工作,如裝信函)﹔有的讓他們休閑看電視的﹔有讓他們做運動的﹔有飯堂﹔甚至還有做陶室、繪畫室、音樂室等等。
最令人感動的是裡面的正常人--社工。這些社工除了對弱智弱能者有照顧的專業知識和才能之外,還很熱誠。非常耐心地教導,服務這些病人。
看著這麼多神情呆滯,有的身體振顫,有的流著口水,有的大喊大叫的弱智男女,任誰都覺得厭煩甚至厭惡,但是相反的,社工們既負責又有愛心。
這不是個別的現象。香港的特殊學校也做得特別好。香港的教育制度存在很多問題,為人垢病多年而不能改。但是香港的特殊教育卻做得特別好,好過正常的學校甚至名校。
假如你接觸過從事特殊教育的老師或社工,你會發現他們真是樂業敬業,以服務弱智孩子為己責。想盡辦法提升這些孩子的能力。他們不敷衍,不只是當一份工,而是花了心血和精力。為孩子的進步而高興,為孩子的病情而擔憂。
新聞報導說內地有人將弱智的孩子帶到香港來,扔在大街上。當抓到那些帶孩子來丟棄的人之時,那些人辯稱:"因為香港照顧弱智人士照顧得特別好,所以想讓他們在這裡生活。"我相信這些父母講的是真話。
上述兩個"側影",多少反應香港普通人的品行。作為一個來香港生活了三十年的"外省人",我認為香港人很能吃苦,很耐勞,比較堅定--假如他們認定了目標,就會義無反顧咬緊牙關地朝那個方向奮力走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