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互聯網真正釋放的是那些不遺余力創造和展現個人趣味的人﹐它因為小眾的上位而升級。請記住《時代》周刊評選出的“You”﹐它代表的是個人。
1999年﹐中國網民數量沖破千萬大關﹐98萬人擁有自己的個人主頁﹐2007年﹐網民數量正在向2億邁進﹐3340萬人把自己的生活放到了博客 上﹐預計年內﹐這一人數將突破6000萬。計算比例﹐這些在網上創造個人趣味的人還稱不上龐大﹐但如果把點擊量計算在內﹐它們和門戶網站可以分庭抗禮﹐因 此﹐你可以說互聯網有變化﹐也可以說什麼都沒變﹐人們始終把自己的優先選擇權送給那些古怪﹐但卻能夠迎合自己的網站﹐小部分人的小點子可以俘獲大多數人。(chinesenewsnet.com)
互聯網是傳染趣味的最好地方(chinesenewsnet.com)
小眾玩家門戶網的CEO張明在1980年代的時候還在上大學﹐他形容那個時候悶得“整天就想顛覆世界”﹐一切都是因為無聊。每個人心頭都有一些古 怪的念頭和計劃﹐但很少對別人說﹐因為“相互都不了解﹐不知道對方和自己是不是同類人”。張明覺得﹐那個年代很理想化﹐剛好是小眾趣味的萌芽最佳時期﹐之 所以等到20年後小眾趣味才稍成氣候﹐是因為大家都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找同類。“互聯網出現﹐這個步驟就變得很簡單了。”(chinesenewsnet.com)
中國人的互聯網生活大多始于1997年﹐記性好的人會記得﹐最熱鬧的地方不是商業網站﹐而是個人主頁﹐所有人都在這片密林中找尋自己的心頭好。作 為個人趣味和業余精神的結晶﹐個人主頁是互聯網上最純粹的玩樂之處。那時候沒有門戶的概念﹐大網站的內容都沒有差異化﹐真正撐起互聯網發展的就是這些把個 性送上網的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回憶這個時期說﹕“它們在商業上貢獻不大﹐但卻把更多的人改造成了網民。其實﹐後來的門戶網站之 所以成為門戶﹐也只是因為它把所有的小眾趣味都吸納到了自己身上﹐讓它看上去是大而全的超市﹐它的每個櫃臺(頻道)都是一個升級後更有規模的個人主頁﹐這 當中﹐最具有說服力的是新浪博客。”(chinesenewsnet.com)
當時的商業環境是剛剛冒出頭來的小眾們不能左右的﹐但它至少可以做到在寒潮中毫發不傷﹐在搜狐和網易的股票價格都向垃圾股靠攏的時候﹐新的個人主 頁仍然層出不窮。根據CNNIC的統計﹐在2000年至2001年7月間﹐擁有個人主頁的網民所佔的比例基本沒變﹐都在2.4%左右﹐但絕對人數卻有了大 幅度的增長﹐而僅僅一年過後﹐這個數字再度增長到了876萬人﹐任何商業氣候都阻擋不了人們尋找樂子的本能。(chinesenewsnet.com)
姜奇平說﹕“當時很奇怪﹐每個人都在想怎麼贏得最多的用戶﹐實際上﹐除了一個騰訊﹐這樣的產品在中國幾乎沒有。”即便是馬化騰﹐也並非一開始就輕 易地把大多數人攥在了手中﹐4億多注冊用戶量在今天看來足以吸納同等數量的人民幣﹐但當初沒有任何宣傳﹐僅僅依靠最初幾千個用戶的口碑相傳就造就了覆蓋 率。這款產品的討巧之處在于﹐它並非專門針對特定人群開發的產品﹐卻有意無意地照顧這些有溝通需求卻無人搭理的人群。“這是很典型的案例﹐你抓住一小部分 人﹐通過趣味傳染﹐他們可以成為大多數。而互聯網﹐是傳染趣味的最好地方。”(chinesenewsnet.com)
把個人網聚成圈子(chinesenewsnet.com)
2003年的一期《大眾軟件》上刊載了一篇介紹貓扑網的文章﹐此前﹐很多人對這個網站一無所知。當然﹐網吧裡永遠都擠滿了人﹐但都只是在進行聯機 游戲﹐誰都看厭了內容雷同得整齊劃一的大網站﹐和遠程硬盤相比﹐還是自家機器裡的內容更有吸引力。終于有人看了雜志後嘗試著去了貓扑網﹐然後成為了長期蹲 點的“貓友”。(chinesenewsnet.com)
藏在巷子裡的小眾網站被大眾雜志隆重推出﹐然後變得門庭若市﹐這似乎說明﹐小眾的玩法似乎只有被公告天下後才有出路。(chinesenewsnet.com)
“這只是時間問題。可以反過來思考﹐為什麼一本發行量那麼大的雜志會為一個小眾網站作報道﹐那時候貓扑網的影響力遠遠不如現在﹐但它的出現代表了 一個趨勢﹐就是人們需要一點與眾不同的東西來填補空缺。這本身是互聯網最大的魅力﹐再另類的人也能在上面找到自己的那杯茶。所以﹐貓扑網這類小眾網站的出 現是時間問題﹐得到主流的關注也只是時間問題﹐它們順應了互聯網的發展規律。”姜奇平說。(chinesenewsnet.com)
隨著豆瓣網﹑土豆網的紛紛上臺﹐小眾網站正在建立勢力﹐它們都擁有數量龐大的用戶群﹐所謂小眾﹐只是在品牌欄目的選擇和搭建上與主流網站大相徑庭 而已。和過去相比﹐它們已經不滿足于只提供那些新奇有趣的內容﹐在各個小眾部落之間建立聯系渠道是它們最為看重的。豆瓣網的創始人楊勃說﹕“豆瓣網有接近 一百萬條的書﹑電影﹑音樂各種各樣的目錄。但這些東西只是基礎框架﹐而不是核心。關鍵的是﹐你要在這些內容中間植入社會性的元素﹐讓用戶之間有互動的可 能。我們的做法是﹐你只要在豆瓣網看了超過8本書或者電影﹐我們就向你推荐朋友﹐推荐和你口味最像的人。我們從30多萬用戶找到和你看東西最相近的人﹐讓 你們自己去交流﹐自己去組成群體。”類似的做法在小眾網站中已經很流行﹐好處在于﹐很快﹐互聯網上會出現一個個“臭味相投”的圈子﹐用戶只需要表達自己喜 歡的東西﹐就能找到同類。但當聚合效應出現後﹐判定這些被圈在一起的人到底是小眾還是大眾就成為一個問題﹐楊勃認為﹐“小眾和大眾是個很相對的概念﹐正是 因為大眾被細分了﹐所以它自身才變得更豐富。”(chinesenewsnet.com)
不是所有迎合趣味的東西都能活得滋潤﹐就像現在最流行的Web2.0概念﹐它提倡個人成為互聯網內容的開發者和創造者﹐但環顧世界范圍內﹐那些風 頭最勁的公司﹐如YouTube﹑MySpace﹑Flickr都沒有逃脫被收購的命運。國內的貓扑網也在2007年年初宣布轉型“要成為門戶”。總裁陳 一舟對《新周刊》記者坦言﹕“要鞏固商業地位﹐成為門戶是必須的一步。在中國﹐小眾的商業潛力開發更困難﹐大公司完全可以用錢把整個市場砸個顛倒。”(chinesenewsnet.com)
姜奇平也承認以上現象的存在﹐但他更認為這是一個過程﹕“商業模式本來就需要尋找﹐這不是小眾網站的問題﹐門戶網站也經歷過窮困潦倒的時候。像博 客﹑寬頻這些服務﹐現在都被大網站和廣告主認可﹐這說明事情是往好的方向發展。”他把這番話定義為﹐小眾生意已經可以養活自己﹐問題只是怎麼樣去壯大﹐如 果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只說明小眾還被開發得不夠。那麼﹐小眾網站的命運可以這樣理解﹕當它被大公司收購時﹐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機構和人對小眾趣味的價值產 生了幻想。(chinesenewsnet.com)
“You”塑造小眾時代(chinesenewsnet.com)
分析一下中國網民的年齡結構會很有意思﹐18─24歲的人在1.11億的網民數量中佔去35.1%﹐他們年輕﹑文化程度高﹐正在成為社會的主流﹐ 是真正的互聯網一代。這部分人被普遍評價為“最沒有文化負擔的一代”﹐因為這點﹐他們似乎更有精力把這個網絡鼓搗得異彩紛呈。(chinesenewsnet.com)
再看看人們最常用的網絡工具﹐無非只有兩種﹕瀏覽器和聊天軟件﹐前者是為了搜索﹐後者是解決溝通﹐這兩件事情搞定了﹐還有什麼樂趣不能被發揚光大 ﹖在四通利方變身新浪之前﹐這些樂趣分子都打擠在一個叫“泡網俱樂部”的網站﹐這是個有著相當“私人俱樂部”意味的論壇。在這個社區裡﹐集居了一些在早期 中文互聯網時代成名的骨灰級網蟲──如果要給網絡中的人也分階層的話﹐這些人當年被稱為“網絡貴族”﹐他們在那裡侃著大山﹐談論的話題雖然並不高深﹐但一 個新人如果要融入到那些人當中去﹐肯定有難度。那些被神侃出來的話題很快被人付諸行動﹐于是﹐不同城市的人可以結伴成為驢友﹐或是展開一場跨區域的商品收 購行動。互聯網的好處就是﹐線上的樂趣永遠可以延續到線下﹐你可以是小眾﹐但絕不孤獨。(chinesenewsnet.com)
被拯救的不只是個人﹐新的互聯網領域也因為小眾的上位而迎來升級。比如IPTV和P2P等新媒體﹐它們的成功只是因為給了人們一個滿足自身趣味的 平臺﹐讓其自行定制節目頻道﹐不必為了不喜歡的內容付費﹐並可以任選觀看時間。而對于商人來說﹐那些在大媒體掏不起錢的中小廣告主現在也大可以在 Google上找到市場。(chinesenewsnet.com)
IPTV最受人稱贊的一點是“即使只有100人觀看的節目也能夠被播放”﹐它和P2P一起提供了一個小眾內容源播放的平臺。而為了挽留用戶﹐傳統 電視傳媒也必須想出種種延長尾巴的做法。中國人在意識上落在了美國人後面﹐從2006年開始﹐美國廣播公司已經決定把部分精彩劇集及節目﹐放到網上供觀眾 免費觀看和下載﹐今年﹐英國的各大電視臺也加入了這個行列。(chinesenewsnet.com)
現在﹐所有人都伸長了脖子﹐等待著Wi-Fi的正式現身。這種無線應用技術一旦全球化﹐意味著所有人都可以把自己的電腦變成一臺免費發射站﹐你可 以制作任何內容﹐並把它發給全世界的人欣賞。至于能不能賺到錢﹐那必須要看有多少個性化的應用能讓它產生有利可圖的回報方式。(chinesenewsnet.com)
這就是我們面臨的時代﹐所有技術趨向融合﹐變成一個萬能平臺﹔另一方面﹐所有應用趨向差異和個性﹐更多的趣味有可能被開發出來。這正是長尾空間預 言的那種趨勢在現實中的驗證。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也正反映了克裡斯?安德森在“長尾”理論中提到的現象﹕“當可供選擇的產品極大豐富﹐用戶需求的多樣性和 消費意向的小眾化就格外明顯。”如果﹐你非要為這個小眾時代找一個人人都能明白的注解﹐可以參考《時代》周刊﹐那些不遺余力在用個人趣味改變和塑造互聯網 的人都有資格在履歷表中標明“曾當選《時代》周刊年度人物”﹐是的﹐請記住那個“You”﹐在這裡﹐它代表單數﹐而非壓在馬路上的人群。
( 新華網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